《陕西民间故事集》改编自陕西民间流传故事,展现了中华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。故事涵盖了神话传说、历史人物、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。以下是一些主要故事的简要大纲:
1.华胥国:故事讲述了在华胥坪,华胥女子因奇遇怀孕,诞下伏羲和女娲。二人长大后,以石磨合并为兆结为夫妻,开启新生活。他们育有子女,女娲以泥土造人之说避免子女知晓真相。伏羲因尴尬离开,后“舅”字由此而来。女娲氏族逐渐壮大,形成部落,定居娲氏村。为纪念华胥,女娲将部落命名为“华胥国”,地名沿用至今,承载着对先祖的敬仰和文化的传承,见证了历史的沧桑。
2.月亮和太阳:故事讲述了在盘古开天辟地后,世界混沌未分。王母娘娘诞下太阳和月亮两姐妹,她们照亮天宫,却未及人间。人间大婶向王母求救,太阳和月亮主动请缨,分别负责白天和夜晚的巡逻,王母赠予她们防身之物。太阳用万根针扎无礼直视者,月亮用青丝帕遮羞。她们轮流巡逻,带来昼夜更替,大地光明温暖,五谷丰登,人畜兴旺。人们根据日月升降确定方向,世界因此有序。
3.先贤燕子:故事讲述了小兔为病母上山拔萝卜,遇小猴相助。小猴先指引大萝卜,后帮忙拔萝卜并送小兔回家。猴妈妈找小猴时,得知其助人为乐,夸其为好孩子。故事寓意:助人为乐是正直善良的人怀着道德义务感,主动去给他人以无私的帮助,并从中感到幸福愉快的一种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。一个人在助人为乐的道德实践中,会自然地使思想道德境界得到升华。
4.邱生造法律:故事讲述了西汉初年,邱生才华横溢却科举落榜,遂立志编写律书。他隐居三年,终成律书上下两部。其妻因偷桃被邱生依律休弃,邱母责骂时,邱生发现自己背母休妻,依律当死,遂绝食而亡。邱母遵其遗愿卖上部律书得千银,下部陪葬。萧何购得上部律书献于汉高祖,获封公侯,但下部律书缺失。为寻下部,萧何私扒邱生坟墓,终得全书。然而,下部首条即为“私扒民墓者,应判斩刑”。刘邦依法处斩萧何,以儆效尤。故事反映了律法严明与人性挣扎的冲突,以及律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。
5.萧史与弄玉:故事讲述了秦穆公之女弄玉因一块青绿璞玉得名,热爱吹笙。她渴望找到知音,终在一夜听到东周太史令萧史的箫声,两人以音乐相通。秦穆公招萧史为婿,二人成婚。婚后,他们觉得皇宫缺乏生气,希望回山野生活。秦穆公满足其愿,在张家塬边建凤楼宫殿。在凤楼,他们修身养性,笙箫和鸣,常引凤凰、红龙来伴。半年后,夫妻修行成功,萧史乘红龙,弄玉乘彩凤飞升天宫,留下美丽传说。
6.黄帝请风后:故事讲述了黄帝战蚩尤于涿鹿,被困大雾。闻磻溪璜石有贤士隐居,且石放光芒。黄帝乘凤凰至陕,经凤翔、醯泉饮水,至凤鸣村,终落光芒四射之璜石。黄帝深信此地有贤,果遇隐居之风后,邀其为军师。二人乘风后制指南车返战场,以风后智谋与黄帝英勇,终破蚩尤大军,统一中原。璜石传为女娲补天遗宝,风后隐居其旁,因石放光而现,助黄帝成就大业。黄帝此行历经艰险,终得贤士相助,成就千古霸业,璜石也因此成为传奇之地。
7.周公判牛:故事讲述了周公归隐岐山后,常访贫问苦。一日,遇两农夫因牛斗致死而争执不下。周公耐心询问,得知事情原委:两牛争斗,一死一伤,死牛主人要求赔偿,活牛主人不愿担全责。周公提出解决方案:“牛斗牛,不记仇,活牛两家用,死牛两家分。”此方案公平合理,成功化解纠纷。周公以简朴装扮深入民间,了解民情,展现其智慧与仁德,深受邑民敬重。此事件体现了周公的治国理念与岐山淳厚风俗。
8.孔夫子师项橐:故事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至项村,遇孩童项橐。项橐以石堆城墙阻路,与孔子辩论车马过路之礼。孔子反问太阳远近,却被项橐以抬头见太阳难见长安反驳。项橐又问孔子天上星星及眼睫毛数量,孔子无法回答。孔子被项橐机智折服,称其为师,并感叹年龄非为师之限。最终,孔子决定不入秦,原路返回。项村因此成为“昔仲尼,师项橐”典故的发源地,传颂千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