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用第三人称“墩墩家”董事长姚均的口吻讲述爷爷阿墩的传奇人生故事。
清末民初,广州东莞的一个小弄堂里,一个6岁的小男孩阿墩,生活在一个非常凄冷无助的家庭中,母亲早逝,跟着从来不关心他的父亲长大,饥饿难耐时他无奈地沿街乞讨,风餐露宿。一日城隍庙前,饥饿难忍的小阿墩看到馒头店主的笼屉里掉出一个馒头,他赶忙上前捡起擦干上面的灰尘还给店主,被店主误会偷盗追着满街打,幸好他的举动被路过的纱坊师傅梁阿公看到。梁阿公见小阿墩自己明明很饥饿的情况下都没有吃掉在地上的馒头,知道他是个善良诚实有担当的孩子,便上前说明真相。店主得知自己误会了小阿墩便把掉在地上的馒头送给他吃,可小阿墩却说自己没有钱买。这个举动更是触动了梁阿公,他替小阿墩交了馒头钱,并问他是否有家人,愿不愿意跟他回纱坊学做香云纱。小阿墩激动的望着梁阿公,跪下答应。从此命运的齿轮让小阿墩和香云纱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。
小阿墩跟着梁阿公回到了纱坊,他认识了阿公的孙女小歆兰。阿墩的出现让原本喜欢歆兰的阿良妒火中烧,趁着小阿墩洗澡的时候偷走了他的衣服,还在小阿墩掉在薯莨汁池子的时候袖手旁观。小阿墩被大家取笑,梁阿公怒吼着让他自己站起来。当小阿墩站起来的时候才发现,薯莨汁池子原来跟本就不深。梁阿公惩罚小阿墩去洗薯莨,踩揽布,表面看是惩罚,其实是让他能更快的掌握熟悉这些制作技艺。
小歆兰经常帮助小阿墩认字,写毛笔字,给他带点心吃。这些都是梁阿公对他默默的关爱。8岁的小阿墩迎来了民国时期,剪去了辫子,此时他已经掌握了一些制作香云纱的基本技艺,还在不断的刻苦学习。
转眼,阿墩已是年轻力壮的帅气小伙,与梁阿公的孙女梁歆兰两情相悦,大师兄阿良心中不悦处处陷害阿墩,每次都能让阿墩在歆兰和众人的帮助下,化险为夷。富商肖大公子看上了歆兰,派媒婆来提亲给他做二姨太,被歆兰拒绝。阿墩为了保护心爱之人,也为了向众人证明自己的能力,他答应了肖公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老天弄人遇见了暴雨天气,香云纱“三蒸九煮十八晒”的工艺里面,晒纱是很重要的一道工序,没有了太阳可如何晒纱?阿墩一病不起,这件事情在他心里留下了一辈子的歉疚。梁阿公向肖公子赔了钱才保住了纱坊的声誉。
在歆兰的鼓励下,阿墩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更加努力的鞭策自己不断精进制纱技能。
阿墩通过勤奋努力,终于把传统工艺的香云纱和先进的西方设计理念融合在一起,他们的香云纱已经问世便抢订一空。阿墩在事业上找到了自信。这时,年迈的梁阿公病逝,他将自己家传的梁家纱坊和心爱的孙女都托付给了阿墩。阿墩向梁阿公发誓,此生好好的爱梁歆兰,好好的保护纱厂,并把香云纱精良的制作工艺传承发扬光大。阿墩和梁歆兰相拥在一起修成正果。
日本人侵占佛山,听说了阿墩制作香云纱的技艺,日军司令带队包围了制纱厂,用家人的性命和整个制纱厂要挟阿墩为他们制作香云纱,阿墩想尽办法各种拒绝。最终梁家纱坊的生意和制纱厂还是没能逃脱日本人的魔爪。不仅生意上遭受到严重的打击,制纱厂子也没有逃过日本人的破坏。废墟中,阿墩奋力寻找织纱机的各种木质零件,紧紧的抱在怀中,他流着眼泪呢喃道:只要它们在,迟早都会重新开织的。
梁歆兰和儿子一直陪伴在阿墩身边,一家人共度难关,即便是再难,没有地方想办法,阿墩也从来没有放弃制纱。
抗日胜利了,阿墩和几位老阿公们一起扶起了织纱机,修整一番后准备重新开工,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开工仪式,作芽之后,香云纱坊重新调整盛大开业,并创立了“大宋幽兰”香云纱品牌。现代纱厂上正在筹备着“墩墩家”盛大的香云纱国际邀请赛。香云纱的传人姚均正忙碌着,他看到了祖辈们为之努力付出的中华优秀传统工艺,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,并继承发扬光大很是欣慰。香云纱,历经时光沉淀之美,无需言语,尽显东方神韵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