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毛野人的故事》是一部以陕北地方民间传说为基础、融合“陕北说书”“信天游”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创作的原创动画片。全片采用章节式结构,讲述一个发生在乡村儿童家庭中的惊险故事,以强叙事性和寓言结构,构建一场民俗、成长、守护与幻想交织的艺术表达。
故事以说书唱段开篇,伴随快板与三弦,唱出毛野人的传说:他形似人,通体红毛,嗅觉灵敏,只在夜半现身,唯有灶王神在位之家不敢轻犯。他不伤成人,却专等孩童落单。
故事第一幕,晨起黄土村庄,三兄弟木墩墩、锅刷刷和门栓栓在家中打闹嬉戏,母亲临行去给父亲送饭,特意叮嘱:“天黑前别开门。”然而母亲回程途中贪图近路穿过林子,意外遭遇了伪装狡猾的毛野人。毛野人没有直接伤人,而是嗅出她带有孩子味道的气息,套出她家中孩子的信息,并偷走其衣物、围裙和头巾。
夜幕降临,说书调子再次响起:
今儿个这事儿出乱子
灶王爷 守锅台,
野人进院,先把红毛藏!
妈妈遇险,山野可怕,毛野人近了,别开门呀!
夜半三更要牢记,谁喊都别应,应了也别信
第二幕,夜色降临,毛野人乔装打扮成母亲模样回到院门前。他敲门时,一句“木墩墩,妈妈回来了~”语调沙哑,引发木墩墩的警觉。三个孩子各以记忆细节识破毛野人多次变装,如穿衣颜色不符、声音不对、下巴没有瘊子等,凸显出他们对母亲的深刻认知与情感依赖。毛野人最终凭伪装骗得年幼的门栓栓开门,进入屋内。屋内种种异常接连显现:做饭比例不对、灶神画像闪光、夜里传来啃骨头的“咯崩咯崩”声。锅刷刷与木墩墩发现家中羊羔失踪,仅剩骨头和残毛,意识到毛野人就在屋内。木墩墩机智地借口“尿急”,提出用绳子拴住自己防走失,实则以绳牵弟弟悄悄脱逃。三兄弟连夜爬上院后老槐树,避开险境。
第三幕,清晨时分,毛野人拉拽绳子未果,顺绳追至树下,孩子们用童谣搪塞他:“东家借碗油,西家借碗油……”毛野人照方抓药,回村抹油、借斧砍树,却在树下被飞来喜鹊围攻,跌落昏迷。当孩子们从树上下来看时,发现毛野人不见了,地上只剩下一颗红毛缠绕、破布覆盖的大白菜。
清晨,说书调子再次响起:
“一颗白菜毛发红,破布碎片随风送。
昨夜里,真是他,毛野人,他变了这!”
当晚,父母归家,孩子将“昨夜怪事”讲出。父亲将白菜送给路过的货郎换碗。第四幕转入“诡异交换”的新篇。货郎担着白菜行走,途中感觉担子愈发沉重,箱中传出低语童声:“一里轻,二里重,三里压得走不动……”他惊恐打开木盖,四五只毛茸茸的小毛野人扑出,在地上翻滚打闹,边唱边笑。货郎吓得落荒而逃,遇到一位沉稳的放羊老汉。
老汉凭多年经验判断此为“山灵作祟”,施以传统压邪仪式,用灰撒符圈,小毛野人纷纷化作野草。唯独最后一只抱头跪地求饶,哭喊:“我不咬人,我能干活,能放羊,别打我。”老汉沉吟许久,将其收留。
说书调子再次响起:
啊嗨,啊嗨,毛野人,
老汉收养他放羊,
从此放牧又安生,
学做人,野性减。
他跟着老汉去放牧,
毛野人,变成了羊倌样!
第五幕,小毛野人住在老汉家,表面活泼憨厚,却天性未改:放羊只带回羊尾巴,说“羊钻地里去了”;放牛又只带回牛尾巴。老汉心生警觉,夜里隔窗看到小毛野人蹲在角落生火、吞咽方式异于常人,意识到其本性难驯。最终,老汉安排他清扫碾盘,并在其专注时缓缓推碾,象征性地“封印”这未净化之野性。镜头未显压倒,仅以尘光、风声、空镜交代“归于土”。
说书调子再次响起:
哎嗨~毛野人归山林,
从山沟走进乡村,
他的传说人间传。
老汉收留他放羊,
这怪物变人样!
我们说书,千年传,
故事最终落在一种具有民俗寓言性质的闭环:毛野人是否真存在,没人能确定,但它的教训与传说,如歌声一般,被一代代说书人唱了下去。
《毛野人的故事》将“陕北说书”贯穿全片段落,形成独特的语调结构和戏剧张力:故事转折处、节奏高潮处均由说书段进行“旁白式”演唱,如“夜半三更要牢记,谁喊都别应,应了也别信”这样的唱词既承载剧情线索,也构成民俗戒律。这种讲述形式既保留传统,又让观众沉浸于一段“像是传说,也像真实”的儿童寓言故事。
内容上,作品具备强烈的教育功能,展现了儿童面对危险时如何依靠经验、知识、亲情与智慧化解危机,也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守护意识与代际信任的建立;而“毛野人”的悲喜转化及最后的“净化”设定,则引导观众思考“恶”的来源与“教化”的可能,打破二元对立,提出理解与处置异类的复杂人文命题。
作为一部融合非遗文化传承、儿童成长教育、民俗幻想表达于一体的原创动画作品,《毛野人的故事》不仅是对地方传说的创意再生,也是对传统智慧与家庭纽带的当代表达。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同时,具备广泛的情感共鸣与艺术传播价值,适合在主流网络平台播出,也具备“非遗进校园”“民俗故事数字化”等文化推广延展空间。